“模仿—吸收—创新”,历来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并赶超的最便捷模式。中国也因此被贴上山寨大国的标签,然而你知道谁是山寨鼻祖吗?
——答案是德国。
德国人对“德国制造”充满了骄傲和自豪,对德国产品的高品质充满了自信。可是谁能想到,一百多年前,“德国制造”曾是假冒伪劣的标志,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呢?
*** 之尤
十八世纪,英国通过工业革命,成为世界科技的排头兵。而与此同时,德国却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,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与英国相比,相差至少半个世纪。德国人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,积极向英国学习。但德国人采取的“学习方式”,却让英国人恼怒不已,甚至痛骂德国人是“ *** 之尤”,并采取立法措施,对德国人的“学习”予以痛击。
原来,德国人的“学习方式”就是剽窃技术、假冒仿造。
假冒伪劣
德国的钢铁大王克虏伯,当年曾品着威士忌、抽着雪茄,风度翩翩地出入于英国伦敦工商界,深受欢迎。但后来,被英国情报机构发现,原来他是“工业间谍”。他刺探到英国钢铁制造的最新生产流程和核心技术,回德国后,加以运用,开创出了著名的克虏伯大炮。
当时的德国,工人工资极低,工作时间被资本家无限延长,因而商品成本非常低廉,其价格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。德国人把从英国“偷”来的样品,仿制生产,然后,又当作廉价处理商品,倾销到英国本土及殖民地。在当时,德国产品就是“价廉货次”代名词。
为了以次充好,一些德国企业便盗用他人的品牌标记,生产假冒伪劣产品。
抵制德国货
德国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大行其道,让英国人感到威胁。后来居然盗用英国的品牌,假冒伪劣,让英国人忍无可忍。他们一边痛斥德国人的 *** 行径和卑劣手段,一边发起抵制德国货运动。
1887年,英国国会通过《商品法》,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和其殖民地的产品一律必须打上“德国制造”的印章。英国人认为,“德国制造”就是假冒伪劣、价廉货次;“德国制造”就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。
质优创新
德意志民族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。英国人的抵制和立法以及“德国制造”的耻辱印记,让德国人开始彻底自我反省。
可以说,1887年,是“德国制造”的一个分水岭。从那时开始,大多数德国企业开始把“用质量去竞争”定为首要目标,在设计上大力创新,在质量上严格把关。实现了从假冒伪劣向质优创新的根本转变。
成金字招牌
十年之后,英国人惊讶地发现,德国商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是必不可少,而且质量可靠,价廉物美。“德国制造”均属质量上乘。
从1887年到今天,“德国制造”走过了125年的历程。
质量可靠、经久耐用、供货及时、高度的改革创新能力和成熟的生产工艺流程,这一切,都成为“德国制造”的丰富内涵。德国人用自己的努力,洗刷掉了“商业秘密窃贼”和“假冒伪劣者”的恶名,曾让德国人蒙羞的“德国制造”,如今已变成了让德国人骄傲的金字招牌。
反思
历史总有惊人的相识之处。
今天的“中国制造”,与当年的“德国制造”有很多相似之处。德国人用了100多年的时间,完成了华丽的转变。相信勤劳勇敢的中国人,用不了多长时间,定能让“中国制造”实现质的飞跃。
国人为何整天抄袭山寨不爱创新?
当然不能说中国人没有创新发明。明摆着,古代有四大发明!现代,则有人工合成胰岛素(本来能得诺贝尔奖,因强调是集体成果失去资格),还有屠呦呦的青蒿素。不过,除此之外,能说得出口的就不多了。肯定还有,但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,肯定是很少。
为啥创新、原创富不起来?
那是因为国对知识产权缺乏真正的保护!
知识产权只有得到真正的保护,诺贝尔、爱迪生、盖茨、乔布斯这些创新大师、原创大师,才能真正富起来,才能有更多的创新和发明!
只有真正保护知识产权,创新才有动力!
要做到真正保护知识产权,需要法律、教育、司法各方面强力介入,让搞抄袭山寨的人身败名裂、倾家荡产,你看看谁还敢造假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